杨盼盼 徐建炜:“全球失衡”的百年变迁
杨盼盼杨盼盼 徐建炜徐建炜“全球失衡全球失衡”的百年变迁的百年变迁全球失衡是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由于学术界对全球失衡的内涵并无统 一清晰的量化定义,全球失衡常常被视为当前国际收支失衡现状的一种特定称谓。但若仅 此推断,很容易引发的一种理解是全球失衡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但是,如果 我们将现有的全球失衡现象加以归纳,就能发现,具有类似规律的现象并非新近出现,而 是早已有之。当前的全球失衡现象,无非是百年前失衡的一种延续。有鉴于此,探讨全球失衡的原 因及利弊,无论站在“是”或者“非”的角度,都有必要以清晰的抽象定义为基础。全球失衡是世界范围内国家与国家之间外部失衡普遍存在,或者至少在全球主要经济 体之间存在的一种经济状态,它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规模维度,这些国家“外部失衡”的 绝对总和占世界 GDP 的比例远超过历史平均水平。二是分散度维度,“外部失衡”在世界 上大多数国家或是主要国家普遍存在。本文希望通过整理历史数据,从长期视角考察全球失衡的变迁,分析全球失衡的特点 以及期间引致其变化的因素,为理解当前的全球失衡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本文需要尽可 能地囊括历史上各个国家的经常账户失衡数据。1885-1945 年的数据来自 Jones 和 Obstfeld 1997 年的研究,包括 15 个国家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 意大利、日本、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英国和美国。金本位结束以来截至 2008 年的 数据,一部分可以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FS 数据库中获取,另一部分主要是布雷顿森林体 系时期数据则从 Mitchell 2007 年的研究中加以补充。最终,本文得到 15 个国家从 1885 年 至 2008 年的数据,70 个国家从 1970 年至 2008 年的数据,98 个国家从 1982 年至 2008 年 的数据。选择 1982 年作为区分点,是因为从这一年起,IFS 才开始公布中国数据。本文的 研究内容包括1金本位时期迄今,全球失衡规模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动过程当今的全 球失衡果真是“史无前例”吗2全球失衡究竟是“全球”失衡,广泛分布于所有国家;还 是“局部”失衡,仅集中于少数国家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哪些国家处于主要的顺差国 地位哪些国家处于主要的逆差国地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从全球失衡规模的角度来看,目前受到普遍关注的全球失衡现象,在历史上早已发生, 尽管当前的失衡确实是“和平时期”以来规模最高的全球失衡,但是金本位时期的全球失 衡规模与现在相比也仅仅是“略微逊色”。全球失衡的规模与国际货币体系有着密切的联 系,金本位时期和浮动汇率体系时期的全球失衡规模是较高的,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全球 失衡规模明显偏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以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全球失衡规模为目的的布 雷顿森林体系,被事后证明是存在内在矛盾、不可持久的。通过行政性的经常账户管制或 者资本管制来实现降低全球失衡的目标,显然是存在问题的。这对当前解决全球失衡问题 提出警示,尽管较高规模的全球失衡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但是若不能解决失衡背后的深层 次问题,而是直接以降低失衡为标尺,很可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方针。在 当前贸易自由化、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下,其中利弊就更是需要认真权衡。从分散度的视角剖析全球失衡现象,可以得出超出国际货币体系范畴的、更为长期的 结论。第一,全球失衡的分散程度总体是平稳时间序列,且处在震荡之中,说明若是全球 失衡在某一时期向某个特定的国家出现集中,这必然是暂时性现象,市场力量或者政府协 作总是能找到某种办法加以解决,可能是金融危机,也可能是汇率调整,还有可能是战争。 但是,不可否认,政府政策可能会对调整时间的长短起决定性的作用。第二,新兴国家的 兴起逐渐成为一股引致全球失衡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中国等东亚新兴国家的崛起,是全球 失衡中顺差力量的主要贡献者。但是,有顺差必然也有逆差,相较顺差的分散而言,逆差 国家呈现出逐渐向少数国家集中的趋势,2007 年次贷危机在某些逆差国的爆发和演进,正是对逆差过分集中的市场反馈。从顺差国和逆差国的演变来看,大国更替兴衰变化是至关重要的。世界上主要国家在 快速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积累大量的经常账户顺差,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和现在的中 国都是如此。逆差国也同样呈现出长期的特征,这与这些国家本身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国 际货币体系存在明显关联。但是,21 世纪以来,这种格局出现变化,新兴国家逐渐成为顺 差国,而许多传统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则成为逆差国。除了人力资本的贡献越来越重要 之外,国际分工新格局的出现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以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制造业 强国通过贸易出口,形成经常账户顺差,同时输出大量资本,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金融 业强国则通过吸引大量资本,形成经常账户逆差。这一格局的变化,与金本位和布雷顿森 林体系时期发达国家同时主导制造业和金融业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短期的不可持续因素 也是不容忽视的,近年的危机,都与不可持续的财政支出引致的国际收支恶化有密不可分 的关系,这一点在历史上是反复出现的。 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失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全球失衡在金本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浮动汇率体系都是存在的,其背后存在着长期因素。理解长期因素的 特征,是解释中国经济失衡的首要任务,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短期的、不可持续的因素。中 国的人口结构、产业分工格局都在迅速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导致失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存在。其次,在理解引致全球失衡的长期因素基础上,也应该主动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失衡 不可持续的短期性因素,例如汇率黏性、国内金融体制障碍,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 解决。再次,全球失衡在一定时间内的“过分”集中如果是由不可持续的因素所致, 必然会以某种形式加以调整。但是,不同调整方式的成本是不同的,一国应该尽量选择那 些成本较低的调整方式。对中国而言,如果真的存在引致失衡的不合理因素,应该因时制 宜地主动选择成本最低的调整方式,而不是被动等待,直到危机爆发时才被迫调整;而对于 长期性因素所致的可持续的失衡,理应予以合理性“捍卫”,而不是在国外政治的压力下 被迫进行调整。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Wang Fude, Liao K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productsbased on [J]. Journal of Beijing gnksguyhl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2, 9[2] Yang Junping. A discussion on the 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AHP -- Taking Geleshan district as an example and cave [J]. based forum,2009 1[3] Liu Jian. Journal, in tourism resources planning and exploit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J].2001 in Chongqing teachers College, 20 9[4] Zheng Jing. Cultural variability impact on gnksguyhl China s cultural tourism in minority regions [J].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