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一中高三语文检测题
邹城一中高三语文检测题邹城一中高三语文检测题一.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A.校对/发酵 角逐/勾心斗角 参加/参差不齐B.湖泊/淡泊 星宿/乳臭未干 蛇毒/虚与委蛇C.载体/刊载 中肯/中饱私囊 辟邪/开天辟地D.熨帖/熨烫 淋漓/不幸罹难 厄运/扼杀生命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3 分) A. 喝采 坐落 利害相关 百尺竿头,更近一步 B. 报歉 濒临 斩钉截铁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 干燥 奚落 根深蒂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D. 妨碍 恶梦 无可质疑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 分)A.香港立法会就有关日本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对日本福岛县核电厂辐射泄漏的应对 措施,以及前赴日本的香港旅客的人身安全事宜等向政府提出了紧急咨询。B.余秋雨在各个领域都能干得风生水起,随着上海徐家汇本月 23 日完成发行申购,作 为徐家汇第十大股东,他身价暴增,已经成为“准亿万富翁” 。C.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表明,新一代 信息技术产业等将作为重点予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呼之欲出。D.生活中总会有摩擦,有些人的应对模式往往会不断激化矛盾,使一件微不足道的小 事变得一发而不可收,而有些人则可以扭转僵局,化干戈为玉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A.广大农村消费者一方面热切期待“家电下乡”政策能够带来真正的实惠,另一方面各 大家电厂商也积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保证“下乡”的产品“质优价廉” 。B.27 日,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继续喷发,自 26 日该火山开始喷发以来,高达 600 摄氏度的火山灰导致附近村中的很多人活活烧死。C.近日开幕的“2010 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 ,以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为活动主题,轰轰 烈烈地开展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系列活动。 D.据网络消息, “高额吸费电话”能大行其道,是因为电信运行商参与了不法垃圾短信 公司和声讯服务台收益分成的结果。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或许,iPad 的软肋在于,它未能表现出苹果一向引以为傲的不可替代性。①另外,介于上网本和电子书之间的尺寸也颇为尴尬,平板电脑既不能像前者一样放在桌 子上,也无法如后者一般长时间握在手中。 ②对于习惯于同时开着浏览器、邮箱、RealPlayer 和 Word 文档的用户来说,不支持多任务 功能的 iPad 充其量不过是一款大号的 Kindle。 ③如果说 iPhone 和 iPod 的卓越表现令苹果的傲慢几乎无可指摘的话,那么这次 iPad 的差 强人意就难免落人口实了。 ④确切地说,从价格、3G 服务和待机时间上来看,还远不如后者。 ⑤美国著名 IT 产品分析师查理·索瑞尔在乔布斯发布 iPad 后,就立即列出了 iPad 缺失的十 大功能。 二.社科文阅读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在政治 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 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 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 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 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 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 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 系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 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 “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 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 ;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 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 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 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 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 ;文化上,则采取 “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 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 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 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 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齐、 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 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糅合。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 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 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 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 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 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 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 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6. 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性文 化。 B.齐鲁文化,具有其双重性,即从历史范畴角度所说的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的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创造了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混合型文化。 7. 下列有关齐鲁文化和其它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文化和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和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B.齐文化和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9.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 容性。 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 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 地域文化获得了政治上的支配地位。 答案 1.CA 项依次为jiào/jiào;jué/jiǎo;cān/cēn。B 项依次为 pō/bó;xiù/xiù;shé/yí。C 项依次为zài/zǎi;zhòng/zhōng;bì/pì。D 项依次 为yù/yùn;lí/lí;è/è 2.CA 喝彩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B 抱歉 D 噩梦 无可置疑 3.B (A 项,咨询询问,征求意见.这里应用“质询” .C 项,呼之欲出泛指文学作 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D 项,一发而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 速,既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 ) 4.C (A 项,语序不当, “广大农村消费者”要放在“一方面”后.B 项,应在“活活烧 死”前加“被” .D 项,句式杂糅, “是因为的结果”这个句子,由“因为”和 “是的结果”两个句子杂糅而成,可删去“因为”或“是的结果” . ) 5.A 6.B(历史超越性是从文化角度说的,不是从历史范畴角度说的。 ) 7.A(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不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合了这两种 文化,还兼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 ) 8.C(“直接生成了”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的是逐渐形成,而且不仅是齐文化和鲁文化, 还有其他地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