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学发展
第二章 儒家经学的发展 及其哲学倾向 Date1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儒家经学也从分立 时代进入了统一时代,其最卓著之标志,即 孔颖达等人编纂的五经正义问世。此书 成于唐初,彼时南北对峙的局面刚刚结束, 为了适应政治上重新统一的需要,政府组织 了一批学者,撰成五经正义。此书作为 国家开科取士的标准教材,一直被沿用到宋 代。然而,士子应试,株守五经正义定 Date2 论,而没有独立研究精神,必定阻碍经学发 展。此外,唐代政府将礼、春秋分 解为周礼、仪礼、礼记,春 秋分解为左氏传、公羊传、谷 梁传,与易、书、诗合为“九 经”。从经学的流派看,隋唐的义疏仍系东汉 古文经的支流。虽有陆德明、孔颖达等有名 的注疏学家,而总体上的成就并不大。 Date3 一、隋唐经学的盛衰 Date4 隋朝和唐初诸帝对儒学的重视程度 ,是有目共睹的。隋朝以前,儒家并非 正统。自隋文帝统一天下,才褒奖儒学 。据载 Date5 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齐、鲁 、越、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 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 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北史· 儒林传) Date6 但其暮年,不悦儒术,专尚刑名,仁寿年 间(601-604),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监一 所,弟子七十二人。隋炀帝虽崇信佛道,但 出于维护政体的考虑,还是以儒学为立国之 本。即位后,复开痒序,国子、郡县之学, 且盛于文帝开皇初年。“征辟儒生,远近毕集 ,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 次,一以闻奏焉”(北史·儒林传)。然而 炀帝不谙兴亡存废之道,专恣一己之欲,以 致天下纷乱不堪收拾,在混乱的局面下儒学 也受到了冲击。 Date7 唐高祖李渊,颇好儒臣。义宁三年五月 ,初令国子学置生七十二员,太学置生一百 四十员,郡县分为三等,上郡学置生六十员 ,中郡五十员,下郡四十员。上县学并四十 员,中县三十员,下县二十员。武德元年, 诏皇族及功臣子弟,于秘书外省别立小学。 二年,即诏有司立周公、孔子庙于国学,四 时祭祀。 Date8 李世民于秦王府开文学馆,召名儒杜如 晦等十八人为学士,与议天下事。唐太宗当 政时期,为儒学所做的贡献主要包括(1) 通过弘文馆的形式,让饱学之儒生参与政治 决策。(2)诏令统一五经读本及其注释 义疏,结束汉魏以来纷纭驳杂的局面。(3) 扩大学校规模;鼓励经学的研习,生徒凡能 通一经以上者,任用为官吏。(4)确立祭祀 孔子、颜回的制度,并褒扬前代和古代名儒 ,作为典范以资劝导。 Date9 太宗因经籍去圣久远,文学多讹谬 ,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文 字,颁行天下。又因当时诸儒师承不一 ,异端蜂起,不利于研习,遂诏国子祭 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 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 Date10 高宗嗣位,薄于儒术,尤重文吏。及武则 天称制,矜于权变,不吝官爵,取悦当时。 其国子祭酒,多授诸王及附马、都尉。祭酒 上朝时,唯判祥瑞、案三牒即罢,不复讲 五经题。至于博士、助教,唯有学官之名 ,而无儒雅之实。武后执政二十年间,学校 几乎隳废。 Date11 至玄宗朝,儒学又重现生机。设置 集贤院,招集学者校选典籍,于乾元殿 博汇群书至六万卷,经籍由是大备。 Date12 安史祸乱,在典籍和人才两方面, 遭受重创。继嗣诸帝,忙于应付叛乱和 割据,无暇语贞观、开元盛事。中、晚 唐时期,治经者为数寥寥。儒林传 中收录的经学家,主要是集中在初、盛 唐。 Date13 二、隋唐主要经学家及其撰述 Date14 以上所述乃隋唐之际经学兴衰的总 体情况,下面拟侧重介绍本时期比较有 影响的一些经学家。 Date15 (一)何妥 字栖凤,西城人。.北周时,授太学 博士。入隋,除国子博士,进爵为公。 何妥撰有周易讲疏十三卷,孝经 义疏三卷。此外,尚有庄子义疏 四卷及乐要、文集等。 Date16 二 刘焯 刘焯(544-610),字士元,信都 (今河南冀县)昌亭人。以教学著述为 务,著稽极十卷,历书十卷, 五经述义,并行于世。 Date17 刘焯释“皇极”云 皇极若得,则分散总为五福;若失,则不 能为五事之主,与五事并列其咎弱,故为六也 。犹诗,平王以后与诸侯并列,同为国风 焉。咎征有五,而极有六者。五行传云 “皇之不极,厥罚常阴”,即与咎征常两相类, 故以常两包之为五也。 Date18 (三)陆德明与经典释文 陆氏本名元朗,后以字“德明”行世 。系苏州吴人。 Date19 经典释文 陆德明经历陈、隋、唐三代,其主 要著述经典释文成书于唐代。此书 将儒、道两家的重要著作都视为“经典” ,博采诸家的注音释文,具有重要的学 术价值。 Date20 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里面提到撰著 此书的情况时说 予少爱坟典,留意艺文,虽志怀物外而 情存著述。粤以癸卯之岁,承乏上庠,循省 旧音,苦其太简,况微言久绝,大义愈乘, 攻乎异端,竟生穿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Date21 即职司其忧,宁可视成而已,遂因暇景救其不 逮,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核之 苍、雅,辄撰集五典、孝经、论 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合为 三帙三十卷。号曰经典释文。古今并录, 括其枢要,经注毕详,训义兼辩,质而不野, 繁而非芜。 Date22 释文对经学的看法,属于汉学系统 。序云 夫筌蹄所寄,惟在文言,差若毫釐,谬 便千里。夫子有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 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 必可言也,言之也可行也。”斯富哉言乎大 Date23 矣,盛矣,无得而称矣然人禀二仪之淳和, 含五行之秀气,虽复挺生天纵,必资学以知道 。故唐尧师于许由,周文学于虢叔,上圣且犹 有学,而况其余乎至于处鲍居兰,习所先入 ,染丝斫梓,功在初变,器成采定,难复改移 ,一薰一蕕,十年有臭,岂可易哉岂可易哉 Date24 经典释文的序录提到,该书周易主 王弼、韩康伯注,尚书主孔安国注,诗经主 毛传郑笺,三礼主郑玄注,春秋左氏传主杜 预注,公羊传主何休注,谷梁传主范宁注, 孝经主郑注十八章本,论语主何晏集解, 老子主王弼注,庄子主郭象注,尔雅主郭 璞注。以后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就是采用上述选定 的经本而疏解。后来儒家十三经,除了孝经被唐 玄宗的御注本取代以及孟子未被释文收录外 ,其余注本皆遵循释文的传统。 Date25 (四)孔颖达五经正义 *26 孔颖达(575-648) 字冲远,冀州衡水人。 隋大业初,明经高第, 授河内郡博士。入唐, 初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武德九年,擢授国子博 士。贞观初,孔颖达受 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 。后官拜国子祭酒。 Date27 关于诸经的要义,孔颖达的序有很 好的概括。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流 行观念。如关于易经,他说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 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云行雨施 ,效四时以生万物。若用之以顺,则两仪序 而 Date28 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则六位倾而五行乱。故 王者动必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 协阴阳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故能弥纶宇宙 ,酬酢神明,宗社所以无穷,风声所以不朽。 非夫道极元妙,孰能与于此乎斯乃乾坤之大 造,生灵之所益也。 Date29 关于尚书,他说 夫书者,人君辞、诰之典,右史记 言之策。古之王者,事总万机,发号出令, 义非一揆。或设教以驭下;或展礼以事上; 或宣威以肃震曜;或敷和而散风雨。得之则 百度惟贞,失之则千里斯谬。枢机之发,荣 辱之主,丝纶之动,不可不慎。所以辞不苟 出,君举必书,欲其昭法诫、慎言行也。 Date30 关于毛诗,他说 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 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六情 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 。若政遇淳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墋黩 ,亦怨刺形于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 ;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发诸情性,谐于 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此乃诗之为用,其利大矣 Date31 关于礼记,他说 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太一之 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夫人上资 六气,下乘四序,赋清浊以醇醨,感阴阳而 迁变。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 动,性之欲也。喜怒哀乐之志,于是乎生动 Date32 静爱恶之心,于是乎在。精粹者,虽复凝然不 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是以古先圣王鉴 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纳之于德义,犹襄陵 之浸,修堤防以制之,乏驾之马,设衔策以驱 之,故乃上法圆象,下参方载,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 Date33 关于春秋,他说 夫春秋者,记人君动作之务,是左 史所职之书。王者统三才而宅九有,顺四时 而理万物。四时序则王烛调于上,三才协则 宝命昌于下,故可以享国永年,令闻长世。 然则有为之务,可不慎欤国之大事,在祀 与戎。祀则必尽其敬,戎则不加无罪。盟会 协于礼兴,动慎其节,失则贬其恶,得则褒 其善,此春秋之大旨,为皇王之明鉴也。 Date34 (五)啖助、赵匡、陆质春秋学 Date35 啖助 赵州人,后徙关中。天宝末,任临 海尉、丹阳主簿。任期届满,始屏居, 甘足疏糗。于经学中,特善春秋。 他考三家短长,缝补漏阙,撰为集传 ,凡十年乃成,复摄其纲条,为例统 。 Date36 其言孔子修春秋意,曰 予以为春秋者,救时之弊,革礼之 薄。何以明之前志曰“夏政忠,忠之弊野 ;商人承之以敬,敬之弊鬼;周人承之以文 ,文之弊僿。救僿莫若忠,每当从夏政。夫 文者,忠之末也。设教于本。其弊且末,设 教于末,弊将若何武王、周公承殷之弊, 不得已用之。周公没,莫知改作,故其颓弊 甚 Date37 于二代。以至东周,王纲废绝,人伦大坏。夫 子伤之曰“ 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 道,不胜其弊 ”。又曰“ 后代虽有作者,虞 帝不可及已。” 盖言唐虞淳化,难行于季末; 夏之忠道,当变而致焉。是故春秋以权 辅正,以诚断礼,正以忠道,原情为本,不 拘浮名,不尚狷介,从宜救乱,因时黜陟, 或贵非礼勿动,或贵贞而不谅,进退抑扬, 去华居实,故曰救周之弊,革礼之薄也。( 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宗旨义第一) Date38 陆质 吴郡人,本名淳,避宪宗讳而改之。 Date39 陆质春秋学,引起较大反响。而春 秋学在当时本就是瞩目的焦点。比如春秋 只书“纪侯大去其国”,陆质解释说 淳闻于师曰“国君死社稷,先王之制也。 ”纪侯进不能死难,退不能事齐,失为邦之道 矣。 Date40 春秋不罪,其意何也曰天生民而树之 君,所以司牧之。故尧禅舜,舜禅禹,非贤 非德,莫敢居之。若捐躯以守位,残民以守 国,斯皆三代以降,家天下之意也。故语 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禹,吾 无间然矣”达斯语者,其知春秋之旨乎( 春秋微旨卷上) Date41 又如春秋·庄公二年记载,齐襄 公与其妹文姜通奸以及由此及发的一系 列变故,左传的评价只有三个字,“ 书奸也”。陆质认为,此处春秋笔法的未 发之微,还含有责备庄公的意思,春 秋微旨写道 Date42 赵氏曰姜氏、齐侯之恶著矣。亦所以 病公也。曰子可得制母乎夫死从子,通 乎其下,况国君乎君者,人神之主也,风 教之本也,不能正家,如正国何若庄公者 ,哀痛以思父,诚敬以事母,威刑以督下, 车马仆众,莫不俟命。夫人徒往乎夫人之 往也,则会威命之不行而哀戚不至尔。( 春秋微旨卷上) Date43 再如,陈灵公和公孙宁、仪行父与 夏姬通奸等一系列秽行,左传还认 为这样书法,表示楚庄王合于“礼”。对 此,春秋微旨的评价是 Date44 淳闻于师曰楚子之讨徵舒,正也 。故书曰。“人许其行,义也。入人之国 ,又纳淫乱之臣,邪也”。故明书其爵以 示非正,春秋之义彰善瘅恶,纤介 无遗,指事原情,瑕瑜不掩,斯之谓也 。(春秋微旨卷中) Date45 (六)李鼎祚周易集解及其它 李鼎祚周易集解所采用之注家 有子夏、孟喜、京房、马融、郑玄、虞 翻、王肃、干宝等三十五人,凡隋、唐 以前易学诸书隐逸不传者,尤其象 数学方面的成就,惟赖此书得以保存一 二,所以是非常宝贵的古笈。 Date46 史征撰周易口诀义,系宣讲 周易的普及读本。他对汉易之法 深为不满,故而以王弼注为宗,以孔颖 达疏为理,在此基础上兼采诸家,融汇 贯通,不着痕迹。 Date47 韩、李二人的论语笔解,特点亦非 常突出,如它常常断以己意,改动原字。 论语笔解一书亦多少反映了一点二人的天 道、性、命观点。如为政篇,“子曰吾 五十而知天命。”孔安国注曰“知天命之终始 ”。韩愈则进一步认为“天命深微至赜,非原 始要终一端而已。仲尼五十学易,穷理 尽性,以至于命,故曰知天命”。特别强调要 精研易理。 Date48 三、隋唐经典注疏之哲学倾向 Date49 作为隋唐经学最重要之著作,孔颖达 之五经正义,在注解哲学性较浓的 若干段落时,表现出玄学的特征,此固 由其“疏不破注”的特点而决定。 Date50 如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韩康伯 注云 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 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 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 ,而道可见矣。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 。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 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 Date51 随着“疏”所跟从的“注”家之不同,五经正 义亦表现出不同的哲学倾向。如中庸首 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郑注曰“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 ,土神则知,孝经说曰性者,生之质命 ,人所禀受度也。” Date52 孔疏则曰 云“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者 ,案易·乾象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 也。云“木神则仁”者,皇氏云“东方春,春 主施生,仁亦主施生”。云“金神则义”者,秋 为金,金主杀,义亦果敢、断决也。云“火神 则礼”者,夏为火,火主照物而主分别,礼亦 主分别。 Date53 云“水神则信”,冬主闭藏,充实不虚,水有内 明,不欺于物,信亦不虚诈也。云“土神则知” 者,金木水火,土无所不载,土所含义者多 ,知亦所含者众,故亡“土神则知”。云“ 孝经说曰‘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 也’”,不云命者,郑以通解性命为一,故不复 言命。(礼记正义卷五二) Date54 正义还对性情之辨,做了进一步的 说明 贺玚云“性之与情,犹波之与水,静时 是水,动则是波,静时是性,动则是情。”案 左传云“天有六气,降而生五行”。至于 含生之类,皆感五行生矣。唯人独禀秀气, 故礼运,云“人者,五行之秀气”。被色 而生,既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因五 常而有六情,则性之与情,似金与钚印,钚 印之用非金,亦因金而有钚印,情之所用非Date55 性,亦因性而有情,则性者静,情者动,故 乐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 而动,性之欲也。”故诗序云“情动于中” 是也,但感五行,在人为五常。得其清气备 者,则为圣人;得其浊气暗者,则为愚人, 降圣以下,愚人以上,所禀或多或少,不可 言一,故分为九等,孔子云“唯上智与下愚 不移”。二者之外,逐物移矣,故论语云 ,“性相近,习相远也”,亦据中人七等也。( 同上) Date56 【复习与练习】 1、唐代经学发展的概况。 2、试述陆德明、孔颖达二人在经学史上的主要 贡献。 3、从孔颖达五经正义题记可以看出作者什 么思想 4、李鼎祚周易集解的特点是什么 5、晚唐陆德明等人的春秋学为什么会吸引 柳宗元的注意 Date57 【参考读物】 1、陆德明经典释文,载于四部丛刊 ;另可参阅黄焯撰经典释文汇校,中华 书局,1980年版。 2、孔颖达五经正义,载于四部丛刊 。 3.陆质春秋微旨、春秋集传纂例 、春秋集传辨疑,载于钟谦钧所刻古 经解汇函。 4、韩愈论语笔解,载于百川学海等 。 Date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