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3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被尊为“圣人”和“亚圣”。他们的思想观 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 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 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五 岁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 管理员、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 ,曾拜老子为师;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宣 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收徒讲学,并著书 立说,编修整理了诗、书、礼 、乐、周易、春秋等书,直至 七十三岁逝世。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研究孔子思想 和生平最珍贵的资料,成书大约在战国初期 (公元前400年左右)。东汉时,论语进 入经书行列,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 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 、孟子合编为“四书”,其中论语 被列于首位。元明清六百年间,“四书”一直 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据称孔子门人多达三千人,比较出名的就 有七十二人。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 子的思想学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 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七十二贤人”中 ,有以德行著称的颜回、闵损,以口才著称 的端木赐、宰予,以政事著称的冉求、仲由 ,以孝道著称的曾参等人。 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 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 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 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 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 “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仁”扩 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 。 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 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 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 伦观。 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 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相对于天命鬼神 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 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 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 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 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 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 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 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 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故孔子之 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名轲,邹 (今山东邹县)人。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青年时以士的 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 退居讲学。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 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能成为“亚圣”,多得力于他母亲的教 诲。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一生克勤克俭, 含辛茹苦,抚育儿子。孟母教子故事如“孟母 三迁”、“断织教子”、 “为儿媳训子”等广为 流传。 孟母林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 书。五代后蜀时,孟子开始列入“经书” ,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 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 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中有许多长篇大 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 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 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 是“自暴”、“自弃”、“自贼”。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 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 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 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 ,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 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 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 总结和提高。 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 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 千古的名言。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 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优游注册 http// 优游注册 lqu35hmo 在学堂里教书的姐姐也不知道的。因此,吃饭前就只好到隔壁找了;要么就是姐夫跑过来告知一声。这样的情况持续得时间长了,就连 耿老爹自己也感觉有些麻烦,于是就自己决定让其形成了一个规律兄弟姐妹四家从大到小轮流转,一天去一家中午饭。如此一来,大 家也就慢慢适应了。耿兰和尚武私下里说“爹老了,想在各家转一转呢”郭氏去世次年的深秋,大片的稻田里呈现出了一派丰收的 景象。一早起来,吃了简单的早饭之后,耿老爹按照惯例又去小学堂转悠去了。那天的午饭,本来应该是在老宅院里同耿兰和尚武一起 吃的。但放学时,耿老爹却早早得就等在学堂的门口了。看到耿兰和尚武一起走出来,老人家就笑着对他俩说“今儿个的午饭,俺就 在你们大哥这儿吃了,你们大嫂在做大杂烩菜新焖大米饭呢,爹闻着很香,就不走了。”耿兰说“行,那你就吃大嫂做的大杂烩菜新 焖大米饭哇别说,俺今儿个还真没有泡上大米呢。”尚武说“爹,那你吃了饭以后,可要早点儿回来睡午觉啊”耿老爹答应着, 高高兴兴地到大儿子家吃自己最喜欢的大杂烩菜新焖大米饭去了。午后去学堂之前,耿兰和尚武悄悄看一看,耿老爹还在自己住了几十 年的西厢房火炕上安静地午睡呢。夫妻俩傍晚放学回来,发现老父亲不在家里。尚武说“爹可能又去稻田边上看他的那些宝贝们去了 。”说着,俩口子一起收拾晚饭。晚饭做好了,可耿老爹还是没有回来。尚武说“我去找一找吧。爹一贯挺守时的,看来真是老小孩 儿了,得找了呢”当尚武来到那一大片丰收的稻田边上时,发现他的老岳父,也就是他那亲生慈父一般的义父耿老爹,已经倚靠在一 块儿干净的渠桥石边上,面向稻田微笑着合上了双眼儿孙们把那个在东房东南角落里存放了三十年的“寿喜”抬出来,解开简单捆 扎着的细麻绳,揭去蒙裹着的大红色篷布,把一直放在里边的白纱、招魂幡和一直安睡在里边的那个沉睡模特儿取出来以后,发现这个 薄皮寿棺居然一点儿也没有要散架了的迹象。于是,就又加铺一些被褥什么的,让沐浴更衣后安然沉睡着的老爹爹,永远地安睡在里边 了。按照家乡的习俗,出殡前一天的夜深人静之后,亲人们要为逝去即将安葬的人举行简单的“送行”仪式。所谓“送行”,就是把他 的灵魂送至离家门最近的西行大路上,让“他”或“她”骑着纸马或坐着纸轿,在纸糊马童或轿夫以及童男童女等伺人的陪同下,自行 往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耿家四兄妹是不迷信的,并且也深知,即使人逝去了真得有灵魂,爹爹也不会走远的,他还要和娘站在东山上的 最高处,永远望着故乡的亲人们呢但是不管怎么说,也没有必要做得太过另类。因此,和去年安葬娘之前老父亲安排的情况一样,他 们还是准备也为爹爹举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