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第三节 注意的一般问题 第四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理论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 一、什么是意识 二、什么是无意识 三、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性 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和意识状态 一、什么是意识 u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看 u1、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 觉察、注意集中等。 u2、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 来的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 对往事的 回忆等。 u3、从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 和活动。 u4、在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 神实体。 u 如何理解意识 u 1、意识是一种觉知。 u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u 3、意识是心理状态。 二、什么是无意识 u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 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u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u无意识行为 u边交谈,边骑自行车 u对刺激的无意识 u阈限下知觉 u盲视 u大脑皮层17区受损的病人,可以区分处于视野黑点中的不 同刺激。 u其他的无意识现象记忆、思维、情绪、动机 三、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性 u局限性 u 许多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刺激并不能被意识到,同 一时间进入人的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u能动性 u人们有时候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 上不存在的东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 息内容,构建自己的意识内容。 提醒 不应该过分强调能动性,因为人的意 识绝大多数还是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 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u人的意识状态的变化与人的身体功能的周期性 变化密切相关。 u 人体的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 u 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 自然变化。 u为什么夜间比白天疲劳 u视交叉上核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周期起 关键作用。视交叉上核的活动影响松果腺分泌褪黑 激素,褪黑激素有镇静剂的作用,可以减少机体的 活动,增加疲劳感。白天光线激活视交叉,抑制松 果腺分泌褪黑激素,所以不会感到那么疲劳。 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u一、睡眠与梦 u二、催眠 u三、白日梦和幻想 一、睡眠与梦 u(一)睡眠 u当代心理学 关于睡眠的研究 u测查睡眠者的脑电,记录其身体各项功能的 变化,如呼吸、肌肉强度、心率、血压等, 以这些指标的变化作为睡眠研究的主要信息 源。 u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出现波。 u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出现波。 u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波。 1、睡眠的周期 u睡眠分为无快速眼动睡眠(NREN)和快速动眼睡 眠(REM)两个时相 u无快速眼动睡眠的四个阶段 u第一阶段轻度睡眠,约持续10分钟。容易惊醒。 u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spindle wave的脑电波。 较难被唤醒。约20分钟。 u第三阶段出现⊿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脑电波,很 难被唤醒,约持续40分钟。 u第四阶段大多数的 脑电波开始呈现为⊿波。 这个阶 段被称为深度睡眠。 梦呓、梦游、尿床。第三、四阶段 通常被叫做慢波睡眠(SWS) u快速动眼睡眠(REM) u上述非快速动眼睡眠的四个阶段大约持续1小 时到90分钟,之后进入此阶段,⊿波消失,出 现高频、低幅的脑电波,与个体清醒状态的脑 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 右移动,且常伴随着梦境。 u身体状态呼吸急促,血压不规则,如清醒状态或 恐惧时的反应,但肌肉松软。 u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5-10分钟,再经过大 约90分钟,会有第二次,每次时间逐渐延长。 睡眠形态的个别差异 个体的有意识的控制熬夜或闹钟 生物节律的控制入睡的时间与持续时间 个性特征的影响紧张忧虑的人与外向的人 心理状态的影响忧郁与愉快的人 白天活动的影响激烈的活动增加慢波睡眠 成熟发展的影响不同年龄的人睡眠不同 2、睡眠的功能 u功能恢复理论 u睡眠 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 、休整和恢复。 u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解释 u睡眠可以使动物避免消耗能量,和在一天中 不适应的一段时间内避免受到伤害。 3、睡眠障碍 u失眠 u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好。 u失眠症 u入睡困难很有规律,并对正常生活有不良影响。 u 失眠症患者在睡眠时的脑电图常常出现α波,还 会伴随其它方面的问题,如精神失调、焦虑、抑郁 等。 u失眠对个体的生理功能和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个体在睡 眠不足时记忆力会下降,感到无精打采,脾气也会变坏。 u除失眠以外,睡眠障碍还包括 u突发性睡眠症(narcolepsy) u睡眠窒息sleep apnea u白天嗜睡 daytime sleepiness梦魇 u夜惊(尖叫、醒来后莫名其妙;delta阶段、小孩 ) u梦话(REM和N-REM都可能出现) u梦游(2-5岁,上半夜,阶段3或4---N-REM阶段) 二梦 u对梦的不同解释 u1、精神分析的观点 u 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过 程的最可靠的途径。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 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主要是人的性 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这些冲动和愿望在清 醒状态下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受到压抑 和控制,而在睡眠状态下,意识的警惕性放松 ,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表现出来。所以 ,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就可以进行心理治 疗。 u2、生理学的观点 u 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 体验。通常情况下,一定数 量的刺激对 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 。睡眠情况下,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产 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就是认知系统对这 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的 过程。 u 3、认知的观点 u梦担任着一定的认知功能。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 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 活动 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u当前关注Foulkes1978 u梦只是以独特的语法规则表达当前的关注 u担心考试掉下悬崖 u意识扩展Cartwright1974 u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的研究 1.借助于“夜晚帽”的研 究 2.奇异梦境研究 二、催眠 u(一)什么是催眠 u 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催眠状 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在催眠 师的指示下进行,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 的能力。催眠时,脑电记录与清醒状态 时一样。 (二)催眠的过程 u催眠时一般让被催眠者处于安静舒适的 状态,将外界干扰减少到最小,然后催 眠师引导被催眠者将注意集中在某个特 定的事情上,同时,催眠师用平和的语 言引导和暗示被催眠者的感受和体验, 使他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并相信 催眠师的描述。 (三)什么样的人易受催眠 (1)常做白日梦 (2)想象力丰富 (3)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的场景中 (4)受暗示性强,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6)有经验分离的经历,体验过记忆和自我的各部分 的分离。 (三)对催眠的不同解释 u1、角色扮演的观点 u 催眠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 关系。被催眠者扮演着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 催眠的人,他要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u2、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u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和监督,一般情况 下,这两种功能连在一起,但催眠时,可以使这两 种基本的功能分离,执行功能正常,但监督功能不 起作用。催眠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监控 u催眠能导致遗忘症或记忆增强 u催眠师诱发年龄回归,使人记忆早年的事件,语言等。 u催眠状态下,儿童回忆起绑匪的驾照号码。 u美国很多州立法,禁止用催眠来获得法 庭证据。 (四)催眠的应用 三、白日梦和幻想 u(一)什么是白日梦和幻想 u 白日梦和幻想是意识的自发漂移,通常表 现为漫无目的的遐想。白日梦程度严重,就成 了幻想。 uKlinger1992 u大学生有一半时间做白日梦 u 白日梦和幻想的内容 u 成功和失败;攻击和敌意;性幻想或浪漫奇遇;内疚等 u 提醒很大程度上,白日梦是基于记忆和想象的内容自 发产生的。儿童看过的电视越多,白日梦的频率越高。 第三节 注意的一般概述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二、注意的种类 三、注意的性质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u(一)什么是注意 u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 向和集中。 u指向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瞬间,选择了 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对象。 u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方向上的活动 的强度和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 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二)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 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心理内容或体验。 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处于注意状态 时,意识水平较高,意识内容比较清晰。注意指向的 内容一般处于意识的活动中心。 注意可能是有意识的过程,也可能是无意识的过程。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u注意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状态,通过人的 外部行 为表现出来。 u 生理变化血液循环和呼吸发生变化,肢 体血管收缩,头部血管扩张,吸气变短,呼 气变长等。 u 行为表现感官朝向某个对象,高度注意 时,还可能出现某些表情动作,如拖住下颌 ,凝神远望、目光呆滞在某处等。 u提醒注意和外部表现并不一一对应。 (四)注意的基本功能 u选择信息 u心理学家难倒心算学家 u保持功能,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对信息进行合理、有序、精细的加工。 u启动效应与负启动效应 u监控动作和行为 u笑声杀人 研究负启动现象的程序 二、三种不同的注意 u不随意注意 u概念~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 努力的注意。 u原因 u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 、运动变化等 u②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等 u随意注意 u概念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 u原因 u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u②对兴趣的依从性。 u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u④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u⑤对人格的依从性。 u随意后注意 u概念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 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注意的性质 u(一)注意的广度 u概念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u影响因素 u客观因素有意义;排列有序;特点单纯 u主观因素知识经验;心理状态 u(二)注意的选择性 u概念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 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u鸡尾酒会效应 u(三)注意的稳定性 u概念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 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u广义与狭义 u年龄特点 注意的动摇 u内涵是指注意在 短暫时间内的起伏 波动。 u注意动摇的原因 u①动摇是由于感觉 器官的局部适应, 使对物体的感受性 交替而短暂下降; u②注意的动摇是由 机体的节律性活动 所引起的。 (四)注意分配性 u概念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 动中。 u研究方法双作业操作。 u困难的协调 u“一心二用”的条件 u首先,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 练的。 u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 要 注意力障碍 儿童多动症 u何谓儿童多动症 u儿童多动症又叫注意力缺陷障碍(ADD)、注意力 不足多动症(ADHD)、轻微脑功能失调(MBD) 等,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其症状以注意力 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等,并伴 有学习困难,但患儿智力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 u多动症的诊断标准注意涣散、冲动任性、活 动过多 u家庭适用的诊断方法 u多动症的病因及治疗 第四节 注意生理机制及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u朝向反射 u是由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 殊的反射,它由新异刺激引起,刺激物一旦 失去新异性,朝向反射也不会发生了。 二、注意的理论 u过滤器理论 u人物布罗德本特(英) u观点 u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 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u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 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 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 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u衰减理论 u人物特瑞斯曼 u观点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 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 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域限是不同的。 u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 u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 u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 前。 u后期选择理论 u人物多伊奇 u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 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 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 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三种注意理论的比较 u认知资源理论 u观点 u注意不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而是一组 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u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 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 ,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u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 加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 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u双加工理论 u人物谢夫林 u观点 u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 控制的加工。 u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 ,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 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u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 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