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导论 第1讲 旅游美学研究对象思考2.1
旅游美学研究对象思考旅游美学研究对象思考 认识论美学与本体论美学研究 旅游美学主体动态美的本体论 第一讲1 1 认识论美学认识论美学 / / 本体论美学本体论美学 n对于审美活动,人们既可从认识论角度去看,也可 从本体论角度去看,因为审美活动既与人的认识相 关,又与人的生存相关。从认识的角度,人们注重 于视听知觉的愉悦,形成了认识论美学、反映论美 学。从本体论角度,人们注重于生命存在的诗意化 和艺术化,形成了生命美学、存在论美学。旅游美 学同样可从这样两方面去理解去研究。然而,毕竟 注重视听知觉的愉悦只是浅层次的、一时的快乐; 美学发展的方向是注重于生命存在的诗意化和艺术 化才是对本体终极的关怀。 2 认识论认识论- -感性学感性学- -感官的愉悦感官的愉悦 n柏拉图认为在所有表象背后有一绝对完美的“理念” ,这理念是实物之本,是美之源泉。艺术作品作为 实物(理念的影子)的摹本,是理念的“影子的影子 ”。客观唯心的哲学,反映论美学,艺术摹仿原则的理 论基石。 n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所摹仿的决非柏拉图所说的 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现象和表象),而是现实世 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现实世界的内在本 质与规律。因此,艺术并非与“真实隔着三层”,其 本身就具有真实性,艺术甚至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 。 n观点相反,反映论美学一致 3 理性主义美学理性主义美学- -经验论美学经验论美学 n理性主义美学尽管因崇尚理性而轻视感性,甚至有把理性作 用绝对化的倾向,但并不完全否认感性. n笛卡儿认为美是平稳的刺激。这“刺激”不仅是针对理性,也 涉及感性(如愉快与忧伤等感受或情绪等)。笛卡儿在回答 美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时说“所谓美的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 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人们的判断既然彼此悬殊 很大,我们就不能说美和愉快能有一致确定的尺度。”莱布 尼兹也觉得美感是一种混乱的朦胧的感觉,是无数微小感觉 的结合体。因此,“我们不一定能找到一件事物之所以令人 愉快的究竟何在,它给我们的究竟是哪种美,他是通过心灵 而不是通过理解力去感觉的。” n鲍姆嘉通则提出美就是靠感性而认识到的完善(即世界或事 物的和谐与秩序)。 4 培根、霍布斯、夏夫兹博里、休谟和博克培根、霍布斯、夏夫兹博里、休谟和博克 n经验主义者们大多从经验出发,普遍反对美在形式、比例或完 善的观点,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属性。美只存在于 观赏者的心里”,是人对快感的一种评价。因此,美虽然有一 般标准和原理,但通常在具体的审美过程中是相对的,是因人 而异的。“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 一个人可能觉得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 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 n博克认为崇高与美是对立的。相形之下,“崇高的对象在它们 的体积方面是巨大的,而美的对象则比较小;美必须是平滑光 亮的,而伟大的东西则是凹凸不平和奔放不羁的;美必须避开 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地偏离;美必须不是朦胧模糊的,而 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阴暗朦胧的; 美必须是轻巧而娇柔的, 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坚实的,甚至是笨重的。它们确实是性 质不同的观念,后者以痛苦为基础,而前者则以快感为基础。 ” 5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康德 关于美,康德做了一些概括和分析,美感是无目的意识, 形式美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 即审美意识没有 明确的目的。他把美分为“纯粹美”(纯欣赏艺术品)和 “依存美”(工艺美)。前者是一种我们不能明确地认识 其目的或利益的美,如古代装饰性的图案花纹、音乐中 的幻想曲和自然美等,即一种没有失去纯洁性的自由美 。依存美是与某种使用目的交织在一起的美,如宫殿与 教堂之美。这种美虽失去了纯洁性,但却获得了丰富性 。 分为数量的崇高与力量的崇高。前者的主要特点在对象体 积的无限大,如浩瀚大海和崇山峻岭等;后者的基本特 点在于对象既引起空虚又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威力或 气魄,如雷电和风暴等。 6 n黑格尔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其美学巨 著便是有力的见证。总体而论,黑格尔美学的根本命题 是对美的界定,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n“自然美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 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 原已包涵在心灵里”所以,“自然美只是为其它对象而美 ,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 n李泽厚“美学科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是认识论问题。美 感是这一问题的中心环节。从美感开始,也就是从分析 人类的美的认识的辩证法开始,就是从哲学认识论开始 ,也就是从分析解决客观与主观、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 题这一哲学根本问题开始。”(1980 美学论集 2) 7 我国50-80年代美学探讨 蔡 仪美在客观论 n 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 是在于这事物本身。 n承认美是客观的,承认客观事物本身的美,承认美 的观念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论点就是唯物主义 美学的根本论点。 n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类型或典型。 n认为自然美就在自然事物本身的某些形式属性,如 色彩、光泽、形体的和谐、对称、多样统一等。 n强烈批判朱光潜等为唯心主义美学观 。8 为什么均衡、和谐、生长、秩序等等 就会是美的呢 认为均衡、对称、和谐、秩序、生长、发展 等等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作为自然的规 律、特性或“常态”,显现着自然事物的合 目的性的形式,体现了自然界本身的一种“ 符合理性”的内在本质或过程.体现了神秘 的“天意”、“理性”等等,从而成为美。 唯物主义转化为唯心主义,决定论、目的论 ,经验主义转化为神秘主义了。 9 美是一种观念,是主观的反映美是一种观念,是主观的反映 吕荧、高尔泰等 n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自然事 物本身无所谓美丑,自然美是人的主观情感和思想 意识作用于自然事物的结果。 n这种主张比较注意人在欣赏自然美时的情感心理特 点的研究。 n但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主从关系,否定了 自然美的客观存在性,因而法解释主观情感和思想 意识作用于自然事物可使其为美的原因。 10 美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 n无论观云步月或吟花咏草,总有主观意识、情感在 起作用,自然美与观赏时的情意有关,艺术中“情景 交融”、“借景抒情”。 n所以,“单靠自然不能产生美,要使自然产生美,人 的意识一定要起作用”,“总之,人不感觉到自然美 则已,一旦感觉到自然美,那自然美就已具有意识 形态性”。 n朱光潜以自然美来论证他的“主客观统一”说的。 11 自然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 李泽厚 n“只有认为自然美的本质来自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 ,才是正确的道路”。 n“自然美即不在自然本身,又不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 去的,而与社会现象的美一样,也是一种客观社会 性的存在。” n通过改造自然赋予自然以社会的性质、意义。“人化 ”者,通过实践改造自然,是自然从与人无干的、敌 对的或自在的变为与人相关的、有益的、为人的对 象。 12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n指人类的基本的客观实践活动,指通过改造自然赋 予自然以社会的人的性质、意义。 n“人化”者,通过实践改造自然而非通过意识欣 赏自然去“化”也。 n自然的人化是指经过社会实践使自然从与人无干的 、敌对的或自在的变为与人相关的、有益的、为人 的对象。 n马克思的原话这就是“自然的向人生成”,自然变 成了“人类学的自然”,是“人类的非有机的躯体 ”。 13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 n就是说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在自然对象中,自然对象 中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这个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和自然的关 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历史成果。 n自然先是异己的、敌对的、引起恐怖的对象,还不 是为人的对象。 n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和社会实践,逐渐认识和 掌握了自然的某些规律、开始有效地利用这些规律 进一步认识和改进自然的时候,自然对于人来说, 才成了对象的人。对象成了人的对象。14 本体论美学存在论美学本体论美学存在论美学- -生命美学生命美学 n浪漫美学传统牢牢把握着如下三个主题 n一、人生与诗的合一论,人生应是诗意的人生,而不应是庸 俗的散文化; n二、精神生活应以人的本真情感为出发点,智性是否能保证 人的判断正确是大可怀疑的。人应以自己的灵性作为感受外 界的根据,以直觉和信仰为判断的依据; n三、追求人与整个大自然的神秘的契合交感,反对技术文明 带来的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抗。在这些主题下面,深深地隐 藏着一个根本的主题有限的、夜露销残一般 的个体生命 如何寻得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如何超愈有限与无限的对 立去把握这超时间的永恒的美的瞬间。 15 n浪漫美学的根本问题,是要解决人生的归依问题, 人的价值问题。例如,谢林在论造型艺术与自然 的关系一文中就多次读到,感性个体(此在)可 以在一刹那中把握这永恒,而这只有通过艺术在一 刹那之中去表现本质,去把本质从时间中抽取出来 。艺术和诗的本质在它的纯存在中,在其生命的永 恒之中显现出来。这就是艺术的存在价值,也是人 的存在价值,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存在的意义这 当然应该指的是生活世界。 n诺瓦利斯认为“人们必须在自身周围建立诗的世界, 并生活于其中”,因为诗的世界是一个理想的完美世 界,可以纵横于诗界的无限空间,藉此脱离现实的 异化世界,恢复人生的本真或本然。他还假定“整个 人类最后将具有诗意”, 16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叔本华的生命意志 n叔本华视世界为虚无,视意志为主宰,视欲求为绊 羁,视人生为苦海,视死亡为大限。总之,人生如 怒海行舟,千方百计想避开暗礁和旋涡,最终却必 不可免地船沉海底死亡。由于人生的悲哀无药 可救,叔本华便自觉地否定生命的意义,认为人最 大的过错是生临此世,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放弃生 命自杀。但他又看到“生命意志”的普遍存在, 人们大多不甘心如此了断自己,因此指出另外两条 自我解脱的途径一是“归于梵天”,追求“涅槃”境 界;二是求助艺术,通过审美观照进入暂时摆脱痛 苦的安宁心境。这就是美学 17 尼采 Apollo和Dionysius n尼采断言人生苦难的救星不是耶稣基督、释迦牟尼,而 是象征古希腊艺术精神的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 。要而言之,日神精神强调梦境,教人迷于魅力的外观 ,止于虚幻的世界或艺术的世界,依此逃避现实,不要 追究本体;酒神精神强调醉境,教人正视现实,不畏毁 灭,在放纵自弃的状态中充分享受欢歌狂舞的自由,在 寻找本体的同时追求一种与宇宙本体融合的感觉。在梦 境中,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最高尊严就在作为艺术作 品的价值之中”;在醉境中使我们领略到“在太一怀抱中 的最高的原始艺术的快乐”。 18 n总之,“日神精神教人执着个体生命,迷恋生命的梦境 ,忘掉人生的痛苦。酒神精神教人超脱个体生命,正视 人生的痛苦,从痛苦中获得悲剧性陶醉,前者是一种纯 粹审美的人生观,后者是一种悲剧的人生观,两者共同 构成尼采的艺术化人生哲学。” n在尼采那里,艺术化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是人生的出路 所在。艺术化的人生是热情奔放、积极奋进的人生,是 潇洒自如、值得一过的人生。它要求人们肯定生命,肯 定个人的痛苦与毁灭,肯定宇宙生命的永恒与轮回,同 时,要求人们弘扬“强力意志”,提高创造能力,站在生 命之上,学会俯视下方,”笑傲一切悲剧”。 19 n生命美学 n强调在美学研究中必须将“人如何可能”如劳动创造美 为基础的实践美学)深化为“审美如何可能”,也即审美 活动何以为人类的生命活动所必需。(审美在生命本体 中的独立意义)以此为基础,生命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从而,生命美学为美学研究开 辟出一大块独立的学术空间。从方法论角度看,不论认 识美学还是实践美学,追寻的都是在主客关系中形成的 美学问题,而生命美学追寻的则是超越主客关系中形成 的美学问题。将审美作为生命进化中固有本性的一部分 来研究美。 20 n潘知常说“审美活动是一种真正合乎人性的存在 方式,又是一种人类通过它得以对人类本体存在 深刻理解的方式,而不是一种认识物的方式,审 美活动还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理想形态。因此,只 有进入对于人类本体的反思,才能与审美本体谋 面,真正的美学应该是也必然是生命的宣言、生 命的自白,应该是也必然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 者。清醒地守望着世界,是美学永恒的圣职。它 永远“在路上”、永远“到处去寻找家园”,就更总 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 21 旅游美学旅游美学 n 旅游美学在享受美学的智慧果实之时,不要沉浸 在对五光十色、花好月圆的美景与美感的描述中, 遗忘掉自我定位的原创冲动和反思热忱。 n旅游美学不能脱离认识论美学,但主要的、根本的 终极关怀的则是本体论美学,是人类的存在反思和 追问,是生命美学问题。 n生命美学研究对象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 n旅游美学的核心问题是主体动态审美活动的本体 论 22 旅游旅游 旅游审美旅游审美 旅游美学旅游美学 n旅游是人类离开久居地为拓宽生存空间,获得再生 产动力的现代形式,它是作为与居家生活互补而存 在的人类生活方式。 n旅游审美是居家生活中艺术审美所无法包括和不可 替代的主体参与性感悟世界和宇宙的活动,其学术 追求在于达到人性与天地自然共臻完善和完美。 n旅游美学,主要的是一门研究如何在旅游生活中获 得对居家生活超越,获得生命本体诗意存在的学问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