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衰老与延缓衰老
第二章 衰老与延缓衰老 n现代老年基础医学和老年生物学研究中 的一个重要科学前沿。属于老年基础医 学范畴,20世纪的生命科学研究将人类 对衰老的认识从整体水平、器官水平, 发展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最终归结 为遗传衰老研究和环境伤害衰老研究两 大类型。衰老、疾病和心理障碍是影响 人类健康长寿的三大要素,而延缓衰老 则应因人而异地采取综合性措施。 第一节 衰老的基本概念 v(一)有关衰老的若干认识 n 衰老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生物学 法则,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本质未完全弄清。 n1、 衰老是机体随着时间的推移 出现的退行性变化及其过程。 n2、 衰老是个体细胞、组织、器 官功能减退的状态。 n3、 衰老是机体内环境稳定性显 著降低的阶段。 n4、 衰老是机体不能经常保持内 环境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失调的 状态。 v 5、衰老是分子水平上出现微 小变化的综合表现。 v 6、衰老是遗传障碍积累的结 果。 v 7、衰老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 引起的全身性、进行性、退化性 变化,而非单一过程的结果。 v 8、 衰老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而产 生的一系列生理学和解剖学方面的 退行性变化,即机体对内、外环境 适应能力逐渐减退的表现。 v 9、 衰老是机体的各种功能、感 受性及能量都出现退行性变化的积 累。 10、衰老是机体发育成熟以后所出 现的衰退过程等等。 n生理性衰老指机体在其生长的全 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普通的退行性 变化。 n病理性衰老主要是由于各种疾病 导致的衰老。 n往往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很难区 分。 n衰老速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 n多种因素影响着衰老这一不可逆 的发展过程,并且逐步导致机体 适应能力、储备能力、抗病能力 不断下降。从组织学角度,主要 为体内细胞数目减少,组织与器 官萎缩、重量减轻,从而导致生 物体的多种生理功能下降 。 第二节 衰老的变化 n了解衰老的变化有利于对机体健康 、亚健康和疾病状态的认识。分为 生物学变化和心理学变化两个方面 。 生物学变化由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变化组成 1.形体的变化 形体的变化 n(1) 身高和体重的变化一般20岁左右时最高 ,35岁以后每10年约下降1厘米,主要是由于间盘 改变、脊柱弯曲、椎骨扁平化及下肢弯曲所致。 老年人骨质疏松而出现“驼背”。老年人指距与 身高之比常大于1,女性更明显。 n 一般男性在30-40岁、女性在40-50岁最重。 n 有的老年人在40-50岁后皮下脂肪堆积而逐渐 发胖,男性在腹部称为“苹果形”肥胖,女性在 腰部及臀部,称为“梨形”肥胖。 形体的变化 n(2) 容貌的变化30-40岁开始头发 变白、脱落。 n毛发变白不是由于色素改变,而是由于 老年人合成黑色素所需的多巴过氧化酶 及酪氨酸酶减少所致。 n由于失水、皮下脂肪及弹性组织减少、 肌肉牵拉皮肤而出现面部皱纹 。 形体的变化 n⑶皮肤的变化干燥、皱纹多,缺 乏弹性,没有光泽,并伴有皮损。 形体的变化 n①老年色素斑是一种界限清楚 的棕褐色圆形扁平斑点,大小不 等,可互相融合,常见于体表暴 露部位,如面部、颈、手背、前 臂等。 形体的变化 n②老年疣“寿斑”,是一种椭圆 形的扁平的褐色丘疹,表皮上常有 一层薄的油脂状角化鳞屑。又称脂 溢性角化症或基底细胞乳头瘤。大 小不等,有的数毫米、有的数厘米 ;可单发或多发;好发于脸面、头 皮、上肢及躯干等部位。 形体的变化 n③老年性白斑属老年性皮肤变 性,是由于皮肤中 Dopa 阳性黑 色素细胞减少而导致的,一般出 现在胸、背、腹等处,多见于60 岁以上老年人。 形体的变化 n④老年性血管瘤是一种鲜红色 或暗红色小瘤,大小不等,小的 如针尖,大的如豌豆,是由毛细 血管扩张及内皮细胞增生所构成 ,分布于躯干及四肢。 形体的变化 n在组织结构上,细胞数量减少;真皮 层厚度减低,血管减少,弹性蛋白纤 维退化;汗腺数量减少。 n在功能上,出汗减少,弹性减退,感 知觉减退,维生素D的产生减少,伤 口愈合缓慢。 2.神经系统的变化 神经系统的变化 n大脑体积变小,脑回缩小;脑沟增大,脑脊液 增多,灰质变硬萎缩,神经细胞减少,脂褐素 增加,就会导致神经细胞死亡。 n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束内结缔组织增生, 神经内膜增生、变性,因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感觉迟钝,信息处理功能和记忆能力减退, 因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改变,应急能力 差和运动障碍等。 3.循环系统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n有功能的心肌细胞逐渐减少,导致 心输出量降低,纤维化和瓣膜的钙 化,影响左心室的舒张期顺应性, 引起老年人左心房扩大和舒张期心 力衰竭。外周血管的管壁硬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n心搏量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减;冠脉 流量随年龄增加而递减;心肌的收 缩与舒张恢复时限均延长;外周阻 力随增龄而增加;心肌细胞对O2的利 用率逐年下降;静息时左心室功效 逐年下降;心脏储备力逐年下降; 心脏对颈动脉窦的敏感度随年龄而 增加。 4.呼吸系统的变化 n随年龄增加,支气管柱状上皮细胞发生萎缩, 纤毛粘连,倒伏,排列紊乱或脱失,运动减弱 ,而导致气道的粘液纤毛廓清能力下降,阻挡 尘粒入肺的能力减弱。支气管粘膜腺体增生和 分泌物增多,更增加其廓清负荷,故老年人易 患肺感染。气道肌力减退,形成解剖学狭窄, 可导致打鼾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老 年人咳嗽反射减退,易致误吸。肺弹性衰减, 肺泡面积减少,肺小动脉硬化,胸廓变形,导 致换气功能减退,PaO2下降,但对PaCO2和PH影 响不大。 5.消化系统的变化 n老年人食管裂孔疝增多,但多数无 症状。老年人的大肠肌张力减低是 导致便秘的主要因素。食管粘膜上 皮萎缩,食管上段蠕动收缩速度较 青年人慢;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 生,主细胞减少。 6.泌尿系统的变化 n40岁以后肾脏的重量和体积逐渐减少。 青年人每侧肾有60万-120万个肾小球, 到80岁只有原来的2/3-1/2;40岁后肾小 球滤过率GFR每10年约下降10。肾小 管功能的变化较肾小球功能的变化出现 早且明显,表现为尿浓缩稀释功能下降 、尿酸化能力明显减退和肾小管最大转 运能力下降。 7.造血系统的变化 n随年龄增加骨骼中的红骨髓逐渐减 少,同时脂肪细胞相应增加,胸腺 、淋巴组织和脾也逐渐萎缩。粒细 胞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减退,抗感染 能力下降,且感染时粒细胞数量的 增加反应较差。造血储备功能减低 ,发生贫血后对治疗的反应相对缓 慢。 (二) 心理学上的变化 n老年人会出现孤独、任性、把握不 住现状而产生不安与焦虑、怀旧、 爱发牢骚。 第三节 衰老的学说 (一) 古代 (二) 近代 (三) 现代 总共25个 n(四) 衰老机理的宏观研究 n表明,衰老过程往往不是随意的、杂乱 的,而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帅”下 ,进行全身性的综合协调,使人体各组 织、器官、系统之间仍保持相对的平衡 ,这就是生理性衰老的特征。当然随着 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内环境就可能处 于“失衡”的边缘,此时如果某些组织 、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特异性 变化,就可能引起老年性疾病,这就是 病理性衰老。 n衰老机理的宏观研究,主要表现在 形态和功能两个方面,形态变化是 细胞、组织、器官退行性改变引起 的,如细胞数量减少,脏器萎缩、 变性,组织弹性减低等等,从而导 致多种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衰老的 宏观研究是开展微观研究的基础, 是揭开衰老本质、搞好老年性疾病 防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为延 缓衰老提供理论依据。 n(五) 衰老机理的微观研 究 n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研究衰老 。如机体衰老时修复损伤的DNA 能力下降,致使损伤DNA积累, 进而引起基因及其表达异常。 第三章 老年人特有问题 第一节 脑综合征 n脑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于脑和脑动脉 血管病变而出现的临床症状群。脑动脉 血管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及伤残的重 要原因。老年人脑动脉供血不足也是导 致老年人发生精神错乱的主要原因。由 于老年人的脑处于临界供血状态,因此 ,任何加重缺氧或减低脑血液供应的因 素,都可导致精神错乱的发生。 一、导致老年人脑供血不足的 原因 n(一)动脉粥样硬化 n 1、颈内动脉分叉处的颈内动脉开 始段。 n 2、威利斯环。 n 3、所有大脑的小动脉。 n(二)老年性的颈椎退形性变 n 1、由于脱水、软骨纤维化和粘 多糖的改变,使颈椎间盘变扁平 ,椎间隙变窄,颈椎变短,穿行 于椎间孔的椎动脉变扭曲。 n 2、‘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 导致椎动脉发生不完全性的闭塞 。 二、 临床表现 n(一)病变主要涉及颈动脉 系统,常见有三种疾病 n1、颈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是一种局灶性的、可逆性的脑功 能丧失,持续时间可从几分钟或几 小时,但24小时内均能完全恢复。 可有意识丧失,但不常见。表现为 病灶对侧单眼失明,病灶对侧肢体 偏瘫,或出现语言障碍,感觉异常 或感觉丧失。 n2、中风 n(1)对老年人的中风不能从发病的缓急 来判断是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脑出 血。 n(2)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以剧烈头痛,不 伴偏瘫为其特征,但在老年人有时也可 出现偏瘫,而脑出血患者也可以出现剧 烈的头痛,有时很难鉴别,如果出现瞳 孔不等大,则有助于脑出血的诊断。 n3、颞动脉炎,又称为巨细胞动脉炎,是 侵犯中等大小动脉的一种常见疾病,好 发于颈外动脉分支的颞动脉,是老年人 的常见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在 急性期,最常见的症状是颞侧头痛,局 部触痛、发热和颞动脉变粗,血沉加快 ,到晚期触痛消失,扪不到搏动。如果 病变侵及双侧视网膜动脉,可出现双目 失明。对此病应尽早做出诊断,及时应 用类固醇治疗,否则可导致患者失明, 极少数患者甚至发生中风。 (二)病变在椎动脉系 统,也是有三种疾病 n1、椎-基底动脉的短暂性脑供血不足, 也是一种局灶性的、可逆性的脑功能丧 失。特点是起病突然,历时短暂,数分 钟或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完全 恢复而无后遗症。表现为出现摔倒、共 济失调、眼球震颤,眩晕、恶心、呕吐 等。如枕部皮层受累可出现咽下困难, 构语障碍、眼肌麻痹、颜面偏瘫、偏身 麻木、口周麻木和眩晕。 n如果影响到两侧颞叶,临床上可出 现罕见的短暂性全脑遗忘,表现为 患者突然发生严重的近事遗忘,但 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如书写、计 算、驾驶汽车、谈话等仍然存在。 还可表现为发作性枕后部疼痛,猝 倒,尤其在急剧转动头部或反复活 动上肢后发生。预后比颈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供血不足好。 n2、猝倒发作是指无任何先兆症状、 无意识丧失而突然发生的摔倒。通 常自己不能立即爬起来。可发生严 重外伤。原因尚不清楚,较合理的 解释为颈部活动时导致双侧椎动脉 突然闭锁,使后脑和小脑的血液供 应突然终断,导致维持姿势反射机 制丧失而发生猝倒。 n3、颈椎关节强硬是指多数颈椎 椎间盘退变而出现的临床症状群 。表现为 n(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 状。 n(2)颈神经根受压的症状肌 萎缩、手麻刺感及枕部头疼;脊 索受压下身轻瘫或四肢轻瘫。 n(三)病变涉及到整个脑的 脑动脉硬化和多发性脑梗死 性痴呆。 n脑动脉硬化是指脑内小血管的广泛硬化 ,引起脑供血障碍和脑的弥漫性改变。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功能减退(如头痛 、失眠、记忆力减退、头昏、眩晕、耳 鸣、四肢发麻、情绪不稳定等),精神 障碍(对近事记忆特别困难,人格改变 ,抑郁或欣快,谵妄,癫痫,痴呆)和 神经系统的局部损害症状(偏瘫、失语 、偏盲、半身麻木、眩晕、恶心、呕吐 、四肢轻瘫、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 济失调)等。 n到晚期由于脑皮层广泛的退行性变 ,患者智力明显衰退,成为痴呆状 态,并出现假性球麻痹,表现为强 哭强笑,四肢张力增高,唇反射阳 性、两侧锥体束征、步行困难、二 便失禁等。发病多为老年人病程长 ,缓慢进展。常反复出现短暂性的 脑缺血发作,最后呈现多发性脑梗 死性痴呆。有的患者表现为帕金森 综合征,半侧舞蹈症。晚期患者常 因全身衰竭、肺部感染或心肾功能 衰竭而死亡。 第二节 精神错乱 n老年人精神错乱是老年医学领域 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发病 率很高,而此外,很多疾病都可 导致精神错乱。 一、什么是脑衰竭 n精神错乱。轻丢三落四,注意力 不集中,表情淡漠。重如在梦样 状态,自言自语。较重定向力障 碍,出门找不回家,分不清时间, 不认识家人。更重出现幻视、幻 听,这是大脑功能发生崩溃的表现 。 二、脑衰竭的分类 n(一)内源性的脑衰竭 v 指大脑本身有肉眼的或显微镜下的病 理变化者。 Ø1、自发性脑衰竭。 Ø2、血管性脑衰竭多发性脑梗死痴呆。 Ø3、其他脑的病变所致的脑衰竭,如脑肿 瘤、硬膜下血肿、正常压力脑水肿、脑 梅毒。 n(二)外源性的脑衰竭 v 指脑组织的结构本身没有 改变,而仅由于脑外的原因,导 致脑功能的障碍,称为“中毒感 染状态”、谵妄、急性脑综合征 。 Ø1、感染所致,如肺炎 Ø2、脑缺氧所致,如心衰、贫血 Ø3、水、电解质紊乱和某些代谢 性疾病所致 Ø4、营养所致 Ø5、环境社会因素导致 Ø6、医源性所致 三、阿尔茨海默型老年性痴呆 n(一)阿尔茨海默型老年性痴呆 的临床表现 Ø1、记忆力障碍早期近时记忆 障碍,但远记忆常保持完好,所 以与别人谈话时常常谈往事。 Ø2、定向力障碍指一个人对时 间、地点、人物及自己本身状态 的认识能力障碍。 Ø3、计算力下降。 Ø4、思维能力障碍对事物的判 断能力下降,分不清事物的主次 ,构思困难,反应迟钝。 Ø5、情感障碍出现幼稚情绪。 Ø6、人格改变。 Ø7、精神症状 ü(1)睡眠障碍 ü(2)阵发意识障碍 ü(3)迫害妄想,也可有幻觉 ü(4)情绪障碍,少言寡语或悲 伤器泣,有自杀行为 Ø8、晚期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步态不稳 ,大小便失禁,肢体瘫痪,卧床不起, 衰竭死亡。 四、老年期几种常见的精神 错乱 n(一)老年性精神分裂症 v 指60岁以后才发生的精神分 裂症。患病率千分之2.68,女性 患病率高于男性。常以妄想为主 要临床表现。起病隐渐,敏感, 多疑,常被他人认为是老年人的 个性改变。病情进一步发展,常 出现无理取闹,深信有人谋害他 。 n(二)老年人抑郁症 v 发病高峰为60-70岁,80岁以 后发病率下降,男女患病无显著 区别。临床表现以情绪低落,思 维迟钝,运动性抑制为主要临床 表现。本病在环境改善后自行缓 解,在不利的心理因素下可诱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