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戊戌变法
第3课 戊戌变法 (一)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 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根源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 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根源早期维新思想出现,为维新变 法运动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拓展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薛福 成、郑观应等。 主张 思想兼采西学,变法自强。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 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议 院,建立君主立宪制。 二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的发展 1、康有为把西学中的进化论和自由平 等的观念与中国传统今文经学结合起来,撰写 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宣传维新 思想。 2、梁启超提出“倡民权”,著作变 法通议。 3、谭嗣同是冲击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 士。 4、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两方文化介绍 到中国来的第一人,他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原理,鼓吹维新变法,译著 天演论。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 1、公生上书标志维新运动从思潮上升为爱 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成立组织强学会,保国会。 3、创立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强 学报等。 4、展开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 5、提出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上清 帝第六书)。 (四)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 是诏。 2.变法内容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精 简机构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等;文化 上废八股、改试策论,设京师大学堂等;军 事上编练新军等。 3.失败标志1898年9月戊戌政变。 (五)变法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 I.失败原因 l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 2维新势力与顽固势力力量对比悬殊。 3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群 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官僚。 4维新派政治斗争经验严重不足。 2.历史意义 l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近 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近代中国救亡图 存的爱国运动。 2影响 政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励中国人民 前进。 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对封建文化进行抨击,提倡近代民主思 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开创了新的时代 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 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 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 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 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 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 ,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 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 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 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保君权,自上而下变 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 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 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 的异同。(7分) 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 、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选修选修选修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 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重大改革 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 、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 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 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 ,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 ,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 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 ,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 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 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 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 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 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 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 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 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 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 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 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 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 分) 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 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