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河珍君7
第六课 记念刘和珍君 钱国利钱国利 高级教师高级教师 第一部分阅读指导 一、阅读全文,理清文章 的思路 1、理清总体思路 全文的总体思路可以用以下纲目表示 记念 写作缘起(第一、二部分) 为记念死者 的目的 为警醒庸人 记念 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第三、四、五部分)交往始末 的内容 遇害事实(概要) 遇害经过(细节) 记念 总结惨案的教训, 的意义 指出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第六、七部分) (2)理清局部思路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理清局部思路。 (1)阅读下段文字,理清文段的思路 。 ①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②我只觉得所在地 住的并非人间。③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 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 语④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苦之后的。⑤而此 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用权我 觉得悲哀。⑥我已经出离愤怒了。⑦我将深味这 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 人间,使用权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 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2)阅读文章的第四部分, 理清其思路。 二、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本文中所谓的关键语句,主要是指与理解作 者的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的语句。如下列语句 (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 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 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 者”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 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 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阿,沉默啊不在沉 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 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 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 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三、词语的理解 1、理解下列段落中加线的词语。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 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 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 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地女性 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 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 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受叹。至于这一回在 弹雨中互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 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 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 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 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1)第一段中的“中国人”指的是( ) A、 泛指中国人 B、指段祺瑞执政府 C、指中国人中的庸人 D、指中国人中的流言家 (2)“意义就在此罢”中的“此”指代的 内容是(用简单的话对原句加以概括,不超 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至于这一回明证 了”这个句子,理解句意。 2、对下列句子中提到的不同的 人,应怎样理解 ①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尤使用权我觉得悲哀。 ②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 流驶,来洗涤旧迹。 ③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 ,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 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 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⑤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 人的,然而我还不料,(第四部分) ⑥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 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第七部分) 三、在学习了上面的内容之后 ,想一想 1、在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上是否掌握了 一些方法 2、在理解文章重要语句上 ,有无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部分知识拓展 下面的三首诗是陶渊明51岁时(一说是死 前两个月写的,按此说,则陶渊明为63岁)为 自己写的挽歌。从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上看,他 在50岁时,已头发全白,51岁时,发疟疾,并 一度加剧,所以在这一年作者模拟西晋陆机的 挽歌写了这三首拟挽歌辞,表达了诗 人对于死亡地一种旷达地态度。 (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①。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 魄气散何之,枯形②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注①命促是说生死属于自然,早死不是命短。②枯形 死尸。] 拟挽歌辞三首 陶渊明 (二) 在昔无酒饮,今旦湛①空觞②。春醪生浮蚁③,何日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④。 [注①湛澄清。②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③浮蚁浮于酒 面上的糟渣,因槽渣像蚁,故称浮蚁。④央尽,完结。]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①。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已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②。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③。 [注①嶕峣(jiaoyao)高耸的样子。②已歌已经在唱歌 ,没有悲哀了。③山阿山陵。] (三) 第三部分阅读练习 结合本文阅读训练的重点,进行理清 全文思路的练习,请完成下面的阅读要求 。 阅读下文,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长 城 鲍 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间已晚,我看见 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剌下,砖 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 ,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爷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 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 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 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 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①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 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 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 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的一种拗的幻想里,你被建 造出来。那是自我保、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 高六七米,厚四五米,随山就坡,峻万状 ,自渤海之, 荒漠,蜿蜓达六七百公里 。戍楼高,斥堠② 。你用一座座雄关,卡 住咽喉古道,构成北 。使得互市的商旅 ,之蹙眉;却又使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 自以 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无求于 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你又是民族封的象征,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年和 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 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 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③ 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 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纯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敝开胸襟了。你毫不羞 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 有商人,有教,有学生,有开心的演与体育 明星,照相机 响着,但响声又被 的 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各自的目的,但是他 来了, 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 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 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 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 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 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 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④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 长天也不语。 但人告我外空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 人工痕迹,就是你呵,城 [注] ①觱篥(bì lì)汉代从西域 传入的一种管乐器。②斥堠(hòu)眺 望敌情的土堡。③紫塞指长城。④纠 墨绳索。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 强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