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第一节人性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个体发展观 教育学研究的特殊性 1、个体发展的整体性 2、个体发展的连贯性 3、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 人性决定论 自然性 社会性 自然决定论 1、先天素质决定人的发展 代表人物柏拉图、高尔顿 2、人性中的生物性因素决定人的 发展 代表人物弗洛依德、威尔逊 柏拉图生平 公元前407年,跟随苏格拉底学习 公元前388年,访叙拉古狄奥尼索 斯一世, 公元前366年,狄奥尼索斯二世 公元前363年 64岁,第三次往叙拉 古 柏拉图 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 教育内容“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教学方法问答法 高尔顿 1822年2月6日1911年1月17日 英国人类学家、生物统计学家 创立了遗传决定论 弗洛依德 1856.5.6-1939.9.23 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 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 Ego), 爱德华·威尔逊 美国现代生物学家 阿诺德·格赛尔 成熟理论 双生子爬梯 社会决定论 观点强调自然性的无差异性, 肯定教育和环境的作用 代表人物孔子、洛克 人性论 性善论 性恶论 中立主义 性善论 代表人物 中国孟子 外国埃·弗洛姆 埃·弗洛姆 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 分析心理学家。 人心--他的善恶天性 爱之艺术 奥古斯丁 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 而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 ”。 “原罪”与“救赎” 性恶论 代表人物 中国荀子 外国亚里士多德、霍布斯 荀子 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 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 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 道德观念。 1、“人之性恶”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 2、“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 3、“化性起伪”的性恶论的意义与目的 亚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年), 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 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 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 尔。 人性论 1、论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 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2、教育的作用统一天性、习惯和理性 3、普遍的公立的教育与教育立法 霍布斯 1、机械认识论 2、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论 3、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存,趋利避 害,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 中立主义 告子 认为“生之谓性”。 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 于善不善”。“以人性为仁义”,犹如“以杞柳 为桮桊”。其言论见孟子·告子篇。 个体发展观与教育 1、个体发展是一贯性还是阶段 性 2、个体发展的动机 3、个体的发展的基本路线 动 机论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 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 动力。 强化论 S-----R理论 正强化 负强化 马斯洛 需要层次说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 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 形成因素 直接经验 替代经验 言语说服 情绪唤起 韦纳 归因理论 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