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李壮鹰11412
“赋、比、兴”的含义 其二是六朝时钟嵘的说法“文已尽而意有 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他对比兴的论述 也是从韵味说出发的。第三种有特色的说法,是 唐僧皎然的,他在诗式中说“取象曰比, 取义曰兴。”他认为比和兴都是比喻,所不同的 是,“比”是取事物的外在形象来比喻。而“兴”是 取内在精神来比喻。 第四种是宋人朱熹的说法“比,以此物比 彼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 熹认为“兴”只是“起”的意思,要描写一件事,先 以别的东西作为起兴,然后把本题引出来,起兴 之于本题,或只在声韵上有引起之作用,并不一 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前面一句都 只取声韵上的联系,而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朱熹 对兴的解释,较符合民歌的实际,所以有很强的 说服力。对于比兴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 都将比兴理解为一种表现手法,这是一致的。 礼记‧乐记中的关于乐的理论也适应于 诗歌。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 动物使之然也,音之所由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 。指出客观生活是诗歌产生的源泉。 第二节汉人关于屈原的争论 屈原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伟大人格和斗争精 神,抒发了他的爱国思想和不同流俗的精神。作 品不但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还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他的创作吸取了民间艺术的精华,在内容和 形式上都对后代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司马迁对屈原作品的肯定 汉初的重道轻儒的文化思想背景,决定了那 时人们对楚辞的态度。统治者对屈原和楚 辞评价很高。西汉时期第一个全面而高度评价 屈原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对屈 原的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进行了高度的 赞扬“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其文约, 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所指极大 ,举类迩而建义远。” 司马迁对屈原的赞美 司马迁评价屈原其人的高尚品德“其志洁 ,故称其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 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 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 日月争光可也。”他把屈原的精神概括为“志洁” 和“行廉”。司马迁还对屈原作品的艺术进行了评 价。 司马迁通过对屈原的评价,提出了文学作品 “盖自怨生”的观点。他说“屈平正道直行,竭 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 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他指出,屈原之所以能够写出像 离骚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在现实中受到 了打击,产生了悲愤。 这个观点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和 报任安书中都阐述过。他说“昔西伯拘羑 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 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列举 了历史上的诸多优秀著作,指出它们毫无例外的 产生于现实的压迫和作者心中的悲愤。 伟大作品皆生于对现实的抗争。这一观点的 提出,是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的,它实际上为那 些批判社会黑暗的进步作品打起了理论旗帜。司 马迁的“盖自怨生”“发愤著书”的理论,对后世的 影响很大,李白的“哀怨起骚人”,韩愈的“不平 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李贽的“不愤不 作”等等,都是对司马迁的观点的继续和发展。 班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 班固的离骚序对屈原的人品和作品都进 行了攻击。他说“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 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 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 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斯为贵矣。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 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 苦思,强非其人,愤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 狷景行之士。” 班固还从艺术上对离骚进行了批评“ 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 正,经义所载。”他批评离骚中浪漫主义的 奇特想象,认为有悖于儒家的经典。认为屈原的 作品的优点只在于文辞上的文博丽雅。班固对屈 原及其作品的批评,反映了正统的儒家的狭隘思 想。 王逸对班固批评屈原的反驳 东汉的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 楚辞注本。王逸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屈原和 楚辞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屈原的为人 完全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今若屈原,膺忠贞 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 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 也。”他还直接批驳了班固等人对屈原的非难“ 谓之‘露己扬才’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 也。” 对于屈原作品中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王逸也 引经据典地加以肯定,认为它们都是“依诗 人之义而作”,“依托五经以立义焉”。他举了好 多离骚中的句子来和儒家的经书对照,以力 证其“依托五经”。他的引证有牵强附会之处,但 对于提高浪漫主义文学的地位,为其争得合法的 权利,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逸对屈原作品的维护实际上就是对屈原所 代表的进步的文化传统的肯定,是对传统的儒家 保守文学观的反击。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实际 上反映了两种文学态度一种是与现实妥协,一 种是与现实抗争。另外,对于浪漫主义的看法, 有人认为应该否定,有人认为应该肯定。对于屈 原的评价最终是肯定派占了上锋。